2019年9月19日星期四

2019秋季班教务共学



13
2019.12.13(周五)教务共学
现场共学:菊英、周丽、陈慧、陈梅、秀芳、孙玫。
连线共学:肖琳、江洋。

1. 确认秋季班结业典礼各环节流程。
 image.png

2. 请赵立飞分享福智教育园区的见闻与感想(一方面是关于孩子们的变化与感受,一方面是关于园区有哪些值得及谦学堂与海外华人家庭学习借鉴的理念与经验。)然后答疑,大家共同讨论。

孩子的变化:
天玖变化很大,对自己要求高,不服输,水涨船高。中文的进步令人震惊,与读经有关。展示天玖相关的作业、评语资料。
治荣很开心,喜欢吃素,喜欢与华人孩子一起玩。能写字之后,自信心增强。从老师那里学习了如何保护自己和有机的理念,会自信地和爸爸妈妈宣说这些理念。

学校生活:
分教务和生活两方面。
一户(一个宿舍,里外间)有三个老师。老师在关心小孩方面分得很细。放学后,老师们会照顾孩子,辅导作业、洗漱洗衣。老师都很有方法,会督促引导孩子,但是不会训孩子。

老师:
有比较统一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步调一致。他们都有更高的目标。老师们评价、引导孩子的口径比较一致,方向一致、目标一致。当孩子有冲突时,老师不偏袒某个孩子,也不仅仅是息事宁人、压下去,而是让双方和好、让孩子们有个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过程。
教育园区每个环节都比较完善,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在做事。老师、义工的心态都很稳定,心无旁骛,平和乐观。很多人愿意在此学习、养老。

农耕:
挖泥、种草、种花、种菜、种树,不怕脏,孩子们不娇气,生活自理能力加强。

值得及谦学堂借鉴的地方:
老师对学堂、对自己的心理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堂要考虑如何能安心、长期地运转下去?如何能让老师没有后顾之忧。

江洋老师问福智的课程:
社会学、科学、数学、语文、英语、习劳、体育课。
1-4年级有跑步。
高年级有各种社团:音乐、古琴、羽毛球等。
语文课包括:体制内语文课、读经、佛法。

福智高中:学生正气。有社会活动,做义工。大孩子带小孩子。

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学习、与人相处、积福习劳。
剩饭剩菜熬成粥,大家一起吃。旧衣服、旧物品,放周转站,循环再利用。

3. 落实各班评语卡、百遍证书、大满贯证书、全勤奖证书的内容及书写。

4. 落实感谢午餐义工、感谢教师义工、接龙游戏、集体生日等环节的资料与物品。

5. 分组进行各场地安排与布置(包括影音播放系统调试等)。

2019秋季班结业典礼流程:

一、总结点评 9:3010:30 二楼本班教室 (学生/家长进本班教室)
1. 本学期复习总结
2. 颁发评语卡/ 百遍证书奖
3. 点评学生,表扬鼓励孩子们的善行
4. 冬令营/一月班情况介绍

注:亲子班提前十分钟结束,请老师家长一起重新摆放桌椅,以便结业典礼在此顺利进行。

二、结业典礼 10:3012:10 二楼大教室(大家汇聚一堂)
1. 开场白+中心负责人致辞
2. 本学期影片回顾
3. 全勤奖
4. 百遍大满贯奖
5. 学生心得分享+ 家长心得分享
6. 感谢午餐义工(14位)+ 义工心得分享
7. 感谢学堂的老师、义工、爱心爸妈(28位)
8. 抽奖环节(论语/孟子句子接龙)
9. 节目表演(11个节目)
10. 十二月集体生日(发贺卡+合影)

三、吃蛋糕、午餐 12:1513:00 一楼小餐厅
1. 十二月寿星吹蜡烛、分蛋糕
2. 免费午餐

谢谢大家日复一日的坚持,希望明天的结业典礼给2019秋季班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12
2019.12.06(周五)教务共学
现场共学:菊英、周丽、陈慧、陈梅、秀芳。
连线共学:肖琳、江洋、老王、孙玫。

1. 讨论冬令营事宜。

2. 共学兰若学堂的《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7章。共学兰若学堂的《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7章。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音频时长846秒)

讲师:赵军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学习《公冶长篇》的第十七章。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也就是晏婴,平仲,是他的字。晏平仲是齐国的大夫,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历经三朝,辅政长达五十多年,并且以富于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而闻名于诸侯。《晏子使楚》,讲的就是他的故事。

这一章主要谈交友之道。朋友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并称五伦。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没有一样是离得开朋友的,朋友的作用,有时候比亲人的还要大,还要关键,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就必须重视交友之道。在孔子眼中,晏平仲就是一个很懂得交友之道的人。孔子赞叹说:晏平仲很善于与人交往互动,也可以说,他能善尽交友之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般人在交友时,时间久了,敬意就会衰退,而他却能做到,交往虽久,而敬意依旧。

晏平仲位居上卿大夫,又常常处理外交事务,所以,无论是在朝廷上下,还是在国内、国外,他认识的人一定很多。但这里孔子称赞他的重点,不在于他的人脉很广,而是说他把握了交友之道的精髓——久而敬之,对朋友能一直保持敬意。前面我们学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之间有了敬,才容易有信;不敬,也很难做到信。所以,敬是交友之道的根本。

要理解这个道理也不难,我们每个人认识的人都很多,常常交往的人也很多,在这许多人当中,你觉得真正算是朋友的是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呢?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真正喜欢的人,就是他从内心尊重、爱惜你的人,这就是朋友之敬的含义。这个敬,不同于对于尊长、对德高望重者的敬,因为那是下对上的爱戴敬仰之敬。朋友之敬有许多表现,比如:尊重你的自尊和个性,在意你的感受,能耐心倾听你的诉说,愿意理解你的心,能准确而深刻地看到你的优点和付出,会真心的感恩、念恩,不计较你的缺点和过失,很愿意帮助你,也会合情合理的请你帮忙,与你相处时,既态度亲近又言行有度。反之,那些在心态中带有轻慢,拿你当工具,很想索取,对你的苦乐漠视,对你的牺牲没有兴趣,常常要求责备,对你的付出觉得理所应当,或者狎昵无理的人,我们并不乐意与他交往,除非无法回避,但内心则是敬而远之,甚至有些厌恶。所以,我们想要交到朋友,交到很广的朋友,以及交到很持久的朋友,就要像晏平仲那样做到敬友,而且要一直保持这个敬。

很多智者,以及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要做到这个久而敬之,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要观功念恩,不要观过念怨。就是要常常想着别人好的一面,比如他有什么优点,他怎样帮过我,他做过什么贡献,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等等,这样就会激发敬意。对于他的缺点和过失,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要耿耿于怀,因为那样会在不知不觉中,就积蓄了很重的怨忧之情,这种情绪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往往是破坏性的。在交往之初,人都比较自律,多半会责己不责人,但是时间一长,好看负面的毛病就发作了,就会倒过来责人不责己,就是对人越看越不顺眼,敬意便越来越弱,就背离了交友之道。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推己及人,不要只想自己。用只想自己的方式交友,注定会失败,因为谁都不喜欢你。

可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个老习惯,怎么突破它呢?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去思考:第一个角度,是我们自己都希望别人能够尊重、关怀自己,那就推己及人的去想,别人也一定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关怀,我们觉得别人敬我是多么应该,那我敬别人是否也是很应该呢?这不是很公平、很合理吗?再来看第二个角度,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人的天性,也是成就仁德的发端,如果被彻底激发出来,普及于一切人的话,那就是大仁大德,又岂止是用以交友而已。但如果只是存在于下意识当中,偶尔起点作用,就很可惜。所以,一定要把它充分开发出来。要开发这个恻隐之心并不复杂,只是需要熟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功夫。我们自己已经有很多苦乐的经验,现在只需要经常练习,设身处地的想想其他人已经、正在和将要产生的感受,恻隐之心就会发生作用,意识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跟我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既然我渴望着离苦得乐,需要被尊重、被关注、被关怀、被理解、被欣赏、被包容等等,那他也一样需要,被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所尊重、关注、关怀、理解、欣赏和包容,那样我就不至于无视别人的存在,不会完全以自我为出发点去办事,常常这样想,就会常常以敬人、爱人之心,去与人互动,别人又怎么会舍得这样的好朋友呢?

交友是相互的,你敬别人,别人也反过来敬你;你不敬别人,得到的也是不敬。所以,别人对我的态度,也可以作为我的交友方式的一面镜子,我们不妨常常揽镜自照,看看有没有值得欣慰,或者值得改善的地方。  

各位老师分享最受益的部分和心得感想(感谢秀芳老师作记录):
秀芳老师:交友的根本在于“敬”,从内心尊重、爱惜他人,观功念恩,看别人优点,推己及人不要只想自己。

周丽老师:学习本章后知道跟朋友相交除了志同道合、互相尊重外还要保持“敬意”。

肖琳老师:敬,德之所聚,观功生信,观功生敬,保持敬意,人人都有离苦得乐的本能,渴望被尊重被关怀,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陈梅老师:君子之交淡如水,互相宽怀,持之包容,尊重他人的感受,你对别人的态度也是别人对你的态度,当一面镜子照着自己。

菊英老师:做到久而敬之很不简单,我们往往会熟不拘礼,多观功念恩。

陈慧老师:朋友之交久了容易疏忽敬意,结合工作中遇到的怎么邀请义工答谢会,反思在礼节上能够做得更好的地方。

江洋老师:引用三国中刘关张及周瑜和诸葛亮的关系,提出朋友是否分为不同层次?对立双方是否存有敬意?成为朋友是否有前提条件?

另外周丽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孔子的思想主张为什么不被各个诸候国接讷?大家也讨论了一下。
事后,秀芳老师对此问题进行了搜索与思考、整理总结,并发在群里与老师们进一步探讨(请见附录)。

3. 各班老师对1207日“经典内涵引导”内容进行分享与试讲,大家共同学习讨论补充。

4. 落实1207日杨梅红病童医院捐款活动基金会摆摊招生事宜。

5. 落实1207日月奖事宜。

6. 落实1214日秋季班结业典礼流程,以便老师们准备相关物品、资料、节目等。

7. 落实1214日十二月集体生日活动。(发布flyer搜集照片、PPT、贺卡等)

8. 1207日读经课、课间点心、午餐、义工等工作进行落实。


附录:
本周共学中讨论出现的关于各诸侯国为什么不任用孔子?他的思想主张为什么不被推行?除了菊英老师讲的各国忌惮孔子的影响力外,我搜索了网上几个观点,与各位老师共学,辩证视之。

孔子很伟大,他的思想如日月,光辉永不落幕。可是为什么,当时没有一个国君愿意接受他的学说呢?如果说他的学说真的没有用,又为什么有那么多弟子追随他?

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代无法推行下去,更多的原因在于时代。
我们先来看看孔子的思想,特别是他的治国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派思想有两个轮子,一个是仁者爱人,就是要求建立一个温情脉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伦关系的基础上的。孔子认为,人要爱人,那就要从自己的父母开始爱起,然后再把爱推广到别人,最终推广到全社会,建立一个充满爱的世界。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被他的继承者孟子发扬光大,成为仁政的思想。孟子提倡那些君主,要有推恩于天下的雅量和气度,同时也要有实行仁政的各项举措。孔子思想的第二个轮子是礼,其实就是规范各种社会阶层的秩序。孔子当年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问他怎么治理国家的时候,孔子非常高明地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要建立一种秩序,让大家都各安其位。孔子还说要正名。而所谓的正名,就是名分,就是秩序规范。齐王对孔子的这个理念极为赞赏,差一点就封他做大官。但是孔子引起了齐国国内的人的反对和嫉妒,本来淘好了米都没有来得及做饭,就带着弟子们逃了回来。这一点说明孔子的运气不好。其实这个从反面也说明,孔子具有正确的政治理念,也很符合齐王的胃口,但是他对在齐国的情况缺少正确的认识,所以导致第一次的从政的失败。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种理想主义。孔子在政治上是主张德法并举的,但更强调文化教育的作用,在法的配合下,进一步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孔子的理想主义主要是建立在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的基础上的,这很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孔子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个理想既是复古的,又是未来的。这符合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问题是,在春秋争霸的时代,大国想着争霸,小的国家千方百计地存活下来。所以当时各个国家的政策虽然不大一样,但主流是富国强兵,而不是建设什么和谐社会,建设大同世界。所以,孔子的思想并不为各国所重视。那么为何孔子还能在各国周游那么多年呢?那是因为春秋时代还是比较重视人才的,而孔子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他手下的弟子们能人如云,能把孔子找到自己的国家,那就能证明是重视人才的。所以,孔子是国老,是花瓶,各国国君对他是敬而不用。 

历史的倒车
其实,孔子的学说之所以不被接受,本质上他的思想是“复古主义”,主张让社会倒退到周公时代,是开历史的倒车!
《周礼》是周公设计的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以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几大部分组成,从此中国历史走向了一个靠礼法维系的“文化社会”。
但社会的发展,慢慢凸显了《周礼》的不适应性,它已经不能维系,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原有平衡关系,需要一个全新的结构来替代它。新的机制就在时间的阵痛中孕育,而孔子则顽固地认为,只要回归,就能解决问题。
怎么回归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好了,国君们固然痛恨大夫们的犯上最乱,可问题是,他们不也是周天子的不忠之臣?这就是孔子所说礼坏乐崩的根子,诸侯不鸟天子,大夫不鸟诸侯,家臣也不鸟大夫,最后弄得阳虎这样的家臣,不但夺了季孙氏的“家权”,甚至连齐国国君的主,都要他来做!
按孔子的理论,首先要被“改造”的,不是别人,而是各诸侯国国君。请你来是帮忙的,你反而第一刀就割在人家身上,请问谁那么贱?
这个历史的倒车开不得,孔子命苦,就苦在他的思想损害了国君的利益,颠沛流离那是必然!

继承是个大问题
如此说来,孔子的思想就一无是处吗?其实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完全否认儒家思想。相反很多人推崇法家思想,很简单,法家管用,解决过问题。
既然如此,儒家思想后来何以成为治国理念,历朝历代都不曾改变?为何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依然是我们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支柱?儒家思想又是如何继承下来的呢?
抽象继承,具体扬弃,体系改造,与时俱进!
可以做这么一个比方,孔子的儒家思想诞生之初,只是一粒种子,不是参天大树,更不是能影响环境的森林。在那个时代环境下,它必然无所“用”,只能抽象继承,不能具体落地。
扬弃的结果,可以摒除开历史倒车的诟病,精神内核的继承,却可以形成人文气质,乃至成为民族精神的共同符号。
后世儒家学者的使命,就是在抽象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时代因子,对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升级,与时俱进的同时,将这一思想体系,慢慢培育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森林!

康庄大道
儒家思想走向康庄大道,就是得益于与时俱进的改造,儒家思想第一次成为国家统治思想,就是董仲舒的一次学说改造。
董仲舒为什么能够成功说服汉武帝?原因就在于环境的改变,儒家思想已经不需要开倒车了,天下已经不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结构,而是皇帝独尊,君君臣臣也就没了后顾之忧,成了全国上下都能接受的准则。
最关键的是,董仲舒提出了“新王改制”的思想。不管董仲舒是不是受到法家成功的启迪,但他在他的思想里,增加了法家的“诀窍”是真的,那就是“尊王”,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这当然很符合汉武帝的胃口,他一心想要的就是独裁,现在有一个思想,来支撑他的独裁统治,那真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于是汉武帝与儒家思想一拍即合,尽管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开始,儒家思想在孔子去世后三百多年,终于成了中华帝国历朝历代,亘古不变的治国理念!

幸福的路
孔子的思想不被世人接受,为何有那么多的人追随他,终生不悔?
除了孔子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孔子为天下的读书人指出了一条出路:出仕!让读书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士族阶层的历史,士族阶层哪里来的?从孔门弟子中孕育出来的!从此,中国慢慢走出了,靠出身和荫功取仕的主流模式,让“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读书人,有了一个公平的环境。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情形,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他的学说受到弟子们的追捧,作为统治阶级的各诸侯国却视之为“瓠瓜”,逼得他老人家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推销,却无人买单。非他的学说思想不伟大,实在是环境不一样,春秋战国有孕育儒家思想诞生的土壤,却没有促使长成大森林的条件! 

与孔子悖  (晏婴和孔子思想相悖)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去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之后通过高昭子见到了齐景公。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呢!”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将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赐给孔子。晏婴进言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可将这形成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借贷,不可以此治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此后齐景公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礼的事。有一天,齐景公挽留孔子说:“按照季氏上卿的规格来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接待孔子。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在这种情况下当机立断,离开了齐国,返回鲁国。

11

2019.11.29(周五)教务共学

现场共学:菊英、周丽、陈慧、陈梅、孙玫。

连线共学:肖琳、江洋、老王、秀芳。



1. 讨论冬令营餐饮的费用标准及菜品标准,以便周丽老师前期联系合适的餐馆。



2. 共学兰若学堂的《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6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音频时长共1145秒)



讲解:梦秋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一起来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十六章,一起恭诵原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这一章呢,是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所具备的四种美德是君子之道,一个是他做人十分的谦恭;一个是他承侍君上毕恭毕敬,能将君主交代的事儿,认真的做好;第三呢,说他对待百姓有两种态度,一个是能以实在的恩惠来养护人民;一个说他使用百姓的时候呢,能够按照法度,恰如其分。



子产,就是郑国的大夫公孙侨,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人物。当时的郑国,在晋、楚两个纷争不断的大国之间,全靠子产不卑不亢的周全,才保全了国家。郑简公时期呢,郑国内部的公子们相互残杀,危及到了子产的性命,当时的人们都说子产有仁德,郑国所以能够存在都是因为有子产在啊。所以,掌权的公子们,不仅不加害他,还升他担任卿大夫,实际的掌控郑国的政治。子产在位二十二年,位高权重,死的时候呢,却身无余财,办丧事的钱都没有,百姓们纷纷出钱,子产的儿子也不接受,靠手拉肩扛为父亲建造坟墓。孔子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为他凄然落泪,并感慨地说:“古之遗爱矣。”子产一生仁厚慈爱,具备君子典范。那这一章,夫子特别指出了他具备的四种美德,这四种美德,也可以说是从为政者、管理者的角度,来谈论君子之道的重要体现。



第一条行己也恭。行己也恭,是为学的内在基础,也是修己成己之德的外现。一个为政者,必须要从自身开始,首先对自己的职责保持敬畏,然后呢,才能和睦君臣上下,协调邦国关系,恩养百姓。只有自己拥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团结更多的人;照顾好各方的利益,才能使政治在和谐的状态下顺利的实施。行己,是指子产对自己的要求,行为举止恭敬谨慎。孔子对自己和弟子们,也是这样要求的,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对任何职业或家庭管理者的要求。恭则不侮,恭敬别人呢,就不会招致侮慢,如果本身行事态度散漫,就没法取信于人。为政者,不仅是要制定法律规则,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做好这些规则,使自己成为这一点上可以学习的榜样。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是一个人由内而外统一和谐的表达对天地万物的敬意,一个人具有恭的外貌,就是这个人内心有敬的本质。这个敬,我们着重从外貌上描述的时候,就叫恭;着重从内心上描述的时候,就叫敬。恭表现出了一个君子,内外兼具、本末兼顾的道义追求和信誉的修养。我们能够谦恭地面对别人,就是因为心中对别人怀有敬意。敬,又是德之所聚,可以迅速地汇聚学习他人的功德。当然,有人内心没有敬,却表现出假装谦卑的样子,这就是巧言令色;也有人呢,即使心中对人含有敬意,却不能很好的表现出谦恭,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恭和敬,是儒家坚持深度生命学习的重要基础,是提升自我必须内化于心的基本功。做到了敬,就具备了内在可以不断完善的基础,生命就不会苟且于天地;做到了恭,就让所有你面对到的每一个人,心生欢喜,让他人与我们相处的时候,都会觉得非常美好。而恭的反面,就是暴慢,以暴慢的态度与人交往,就会在不经意间呢,招致危险和灾祸。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在家里,古人都愿意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八个字,来形容夫妻相处的最高境界。这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陌生人的假客套,而是夫妻相濡以沫、相知相守的真敬重、真仰慕,敬其为人,慕其才学。夫妻相处呢,一定要恭敬对方,真实的恭敬别人,才可以获得别人的恭敬。我们在家里,如果觉得不受对方尊重了,那我们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缺少对对方的恭敬了呢?总以为自己跟对方这么亲密,所以才不用客气,那么对方对你不恭敬,也是不用客气了。人最容易的,就是对自己放松了,大家都对自己放松,互相伤害的事儿,就随时发生了。



《论语·泰伯篇》,曾子在重病的时候,还劝告孟敬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接下来的话,你要仔细听,君子要重视的道有三个:第一个,动容貌,斯远暴慢矣。这一定要注重容貌的谦和,这样才会远离粗暴放肆。第二个,正颜色,斯尽信矣。你要做到脸色庄重严肃,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第三个,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一定要重视说话的言辞、口气和声调,这样呢才会避免粗野和背离。那我们看,曾子在弥留之时,还叮嘱孟敬子要注意从容貌、言谈、举止和态度这几个方面做起,这些外在的形象,其实都关乎到内在的恭和敬的工夫,可见恭和敬,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和谐人际关系,是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恭主容,敬主事。子产不仅敬重君上,为国家办事,也是尽心尽力,毫不马虎。什么叫敬其事呢?就是做事的时候,要投注百分之百的力量和用心。我们现在的人做事儿,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都喜欢马虎应付、草草了事,这都是不敬。单位里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让他提意见呢,他就表示没异议;叫他执行呢,他又不乐意动弹,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不作为,就是一种完全不配合的状态。但他自己却认为自己没出错,没做什么坏事儿,自己是个好人。而通常会办事的人呢,又会犯另一种毛病,就是贡高我慢,常常以功臣自居,得意洋洋。人有功劳,不居功是很难的,只有真实的认为功劳不是自己的,才能以平常的心来面对。那子产,由始至终恭恭敬敬,完全不耽著于自己的功劳,接受命令的时候,也不仅仅是服从,有好的意见,还会忠心的劝谏,执行的时候,又尽心尽力,鞠躬尽瘁。子产执政的时期呢,郑国的人们喜欢到乡校去聚会,议论执政的好坏。大夫然明就建议把乡校给废了,子产说为什么废呢,我们可以仔细地听人们的议论,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他们就像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呢?我只听说善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威风可以减少积怨,就像防洪水一样,只是堵塞,一旦溃堤必然伤及众多,可是事先疏导就不会泛滥成灾了。然明听了之后,十分惭愧,也更加的敬佩子产。那我们看,子产作为一个为政者,他胸怀大义,能够做到敬天下的人,以天下人为师啊。



养民也惠,是说子产爱护人民,他制定政策,让经济繁荣,让百姓安定生活。使民也义,就说明他做到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古代人要服劳役,国家有大的工程建设要去工作,那子产安排时间都避开人们农忙的时候,能够让百姓用而不疲,国家就会长盛不衰。子产执政的第一年,人们还不太适应,还有怨言。但是到了第三年,民间就有歌谣说:“我有子弟,子产诲之;”子产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让他们生长茂盛。“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死了,谁又能继续施行仁政,让人民幸福呢。由此可见,子产在人们心中是多么的重要,也可以看得见君子之道,它是有多么大的功用。



所以,有人说儒家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这真是一个大误会。一般的人呢,谈到为政,就爱谈执政的技巧。那儒家讲为政呢,从不强调技术,强调的是,在为政的问题上,只有为政者有品德,才能具有普遍的号召力,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美德的力量。如果靠利益吸引,就只会吸引重利的小人;靠权术和规则,只能强行地将人们聚到一起,民心也是涣散的。追求制度权术,忽略仁爱,那么任何事儿都不能长久。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必须是道德的领导者,不是以道德要求别人,而是以身作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产是做到了这一点,就像他自己所说的“苟利社稷,生死以之。”通过子产的君子之道四,那我们看到了东方为政者的楷模,严于律己,尊重他人,爱护群众,遵守法度。这四点,不仅是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如果我们学习拿这四点去做人处世,人生就太有希望了。



《论语》中谈到君子的章节,大概有82章,98次。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君子,就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形象。西方也有他们的标准,就是绅士。说到绅士,我们脑海中会有形象,比如说头戴礼帽,彬彬有礼,待人谦和,尊重女性,等等。反过来,对我们自己民族的君子的形象,倒有些迷糊。生活中,君子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能会想起一些零星的词句。比如说,君子坦荡荡,你到底怎么才算是坦荡荡呢,就觉得比较抽象。扪心自问,我们会发现,我们对自己民族的理想人格形象,甚至不如对西方的绅士有形象感。其实,无论东方西方,理想的人格,都强调了要修养道德操守,尊重他人,兼爱天下,都注重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内涵,和最大程度的荷负对整个社会的责任。那今天的君子之道四,希望帮助我们对君子有多一些的了解。



各位老师分享最受益的部分和心得感想:



菊英老师:

觉得子产好完美。关键是自身的修养。对自己,就像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从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起。



陈梅老师:

结合自己与先生、与儿子的互动,来体会从内心的敬到表面的恭。



陈慧老师:

外恭内敬,人很容易放松,挑别人的毛病,自己还不觉得。曾子说的三点: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东西方的理想人格都强调修养、内心很调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肖琳老师:

就像雪椒老师说的,人人都有离苦得乐的本能。但只关注自己,很少考虑别人。心的力量。敬:德之所聚。观功念恩生敬,否则会产生骄慢的态度。修己并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安乐,而是胸怀天下。



江洋老师:

君子形象,原来觉得挺抽象,现在觉得就像曾子说的三点那样,但是同时做到很难。



3. 各班老师对“经典内涵引导”内容进行分享与试讲,大家共同学习讨论补充。

论语老班:

周丽老师:

《尧曰第二十》。



论语新班 陈慧老师:

《述而第七》,第22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 落实127日杨梅红病童医院捐款活动基金会摆摊招生事宜。



5. 讨论1214日秋季班结业典礼流程和十二月集体生日活动,商量准备相关物品、资料、节目等。



6. 1214日读经课、礼仪课、课间点心、午餐、义工等工作进行落实。


10


2019.11.22(周五)教务共学

现场共学:云香、陈梅、巢红艳、陈慧、顾秀芳、文凌、孙玫。
连线共学:肖琳、老王。

1.庄雪椒老师与文教老师座谈。


image.png

雪椒老师幽默风趣,结合自身的实例,把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师生互动讲得深入浅出,令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雪椒老师耐心陪伴与等待两个孩子慢慢成长,不焦虑、不定论、不比较、不打击,呵护孩子的天性,给孩子以强大的心灵后盾和智慧引导,让孩子都成长为善良优秀的人。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讨论12月集体生日活动,安排在结业典礼同一天。
(亲子班:曹圣权、张智钧、张塏岚;孟子班:徐培宁。)
3.讨论11月月奖,安排在11月30日。
4.讨论12月14日结业典礼。
5.讨论2020年春季班的事。1月18日开学,6月13日结业。
6.讨论鼓励闯关背诵的安排。
7.讨论冬令营的事。目前暂定文凌老师与肖琳老师任主教。
8.讨论1月24日新年活动宣传的事。

9

2019.11.15(周五)教务共学

现场共学:云香、菊英、周丽、陈梅、孙玫。
连线共学:肖琳、江洋、老王、陈慧。

1. 共读共学《弟子规》。

2. 云香分享台湾参加萨提亚家庭工作坊的心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怎样把儒家文化内化到自己身上,是最好的推广儒家文化的方法。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多位法师对自己的批评、提策、点拨、指引。参加萨提亚家庭工作坊也是受到法师的指点和督促。

当内心有伤痛感的时候,是没有能力去观功念恩的。

萨提亚工作坊的老师,自己已经学了十年,从人的差异性讲起,从自己与先生的原生家庭的差异性讲起。

云香把学到的内容,归纳总结为《如何活在幸福中》,分为4PPT,今天先分享两个。

(一)认识差异性
image.png
人进入各种关系,一致性比较多还是差异性比较多?

如何面对充满差异性的关系?
1.排斥、躲避、懒得沟通。
2.无奈接受、消极被动。
3.了解差异性的来源,接纳并感恩。

人们因为相似而联结,因为差异而有所学习和成长。

差异性,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差异性,才是问题。

最难的修行,在亲密关系(家庭关系:父母、配偶、子女)中。——大宝法王

当我们感受不到爱,当对方不能给我们所想要的,是否等于对方不爱我们?

每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爱有五种语言(每个人内心的排序不同):
1.在一起的珍贵时光
2.服务的行动
3.肯定及爱的语言
4.身体接触
5.爱的礼物

如何对待他人?
A.以自己所需要的方式对待别人。
B.以对方所需要的方式对待别人。

接纳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要让我们的“过去”“污染”我们的现在。

(二)认识沟通姿态
image.png
认识我自己:熟悉的我,不熟悉的我。

我真的认识自己吗?
我接纳我自己吗?
我知道我的心里正在发生什么吗?
我知道我多么有价值吗?有多么大的潜能吗?

我们每个人需要认识并开发自己的潜能。

一个人沟通姿态的形成:孩子在原始家庭中,发展出心口不一致的应对姿态。

人我互动的三个方面:自我、他人、情境。

四种常见的沟通姿态:
1.指责(忽略他人);
2.讨好(忽略自我);
3.超理智(忽略自我和他人);
4.打岔(三方面都忽略)。

一致型沟通姿态(表里一致):
行为:忠于自己+关顾他人+考虑情境(三者兼顾);
思想:你和我一样,都是尊贵、独特、有价值的。
image.png
建立好良好的关系,才是教育的基础,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

“表达”不等于“沟通”。
正确的沟通方式:
既不是憋着不说,也不是乱开炮,而是采用一致型沟通方式地说。

下午
1.落实1116日及谦十一月集体生日活动(PPT、贺卡、蛋糕、现场布置、主持、摄影、影音播放等)。
2.1116日读经课、礼仪课、课间点心、午餐、义工等工作进行落实。

第8周
2019.11.08(周五)教务共学


现场共学:云香、菊英、周丽、陈慧、陈梅、秀芳、孙玫。
连线共学:肖琳、江洋、老王、文凌。

1. 共读共学《弟子规》。周丽老师分享“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与《论语》17.14“道听途说”结合起来)。

2. 共学兰若学堂的《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5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音频时长共10分05秒)

梦秋老师的讲解: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一起来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十五章,一起恭诵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谥号。古代的国君、卿大夫死后,会根据他生平所做的好事,来选一个字,代表他一生的功德,这就是定谥号。谥号代表了官方对逝者的评价,有盖棺定论的意思。

谥号被定为“文”,这是一件大事,往往是大德之人,才能有此殊荣。比如,在周天子当中,只有周公才被称为“文”。有学者认为呢,孔文子乱于家室,他曾经让太叔疾休了他原来的妻子,而娶自己的女儿,那太叔疾被迫逃到了宋国,孔文子又让太叔疾的弟弟娶自己的女儿,那古人认为,孔文子以如此的方法让别人娶自己的女儿,是不对的,做出了这样的事呢,却获得了文的谥号,是不合理的。子贡也是心存疑问,就问老师:“孔文子是为什么得到了文的谥号?”那孔子说:“他具备两条:第一,是敏而好学;第二,是不耻下问。有这两条,就符合定谥号为‘文’了。”苏洵译《谥法》(根据声音揣摩暂定,不正确)说:勤学好问曰文。所以,夫子的回答是完全符合谥法的。

那我们看,勤学好问这个“文”的标准,和我们心中“文”的标准,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别呢?我们心中的“文”是怎样的呢?是不是一定要有很高的学历文凭,读到博士后,或者说谈吐文雅、文辞华美等等,那我们都是从成果和外显的现象,来看待“文”这个字的,好像从来没考虑文是和努力有关系的。而夫子提及的这个“文”的两条标准,敏而好学的好学,不耻下问的好问,实际都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好学、好问,求学不止。朱子在《集注》上说:天性聪明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呢,又大多以向下请教谓耻。所以,谥法将勤学、好问视为文,这是一件常人很难做到的事。

一个人好学就很厉害了,聪明的人再加上好学,那就是如虎添翼。曾参就说自己“参也鲁”,鲁钝的人,通过努力,都可以成就出伟大的德性,更何况是聪明的人了呢。可是聪明的人,就容易不好学,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一个人如果从小没有远大的志向,就很容易陷在与周遭的人的比较当中。因为他付出很少的努力,就可以和他人一样,甚至超越他人,就会对自己非常满意。最终呢,就会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始终成为其他看似笨笨的人,努力超越的目标,自己呢,却因循苟且,耽搁、荒废了一生,不如像乌龟一样,始终努力的人取得的成就大。所以,一个人聪明,却没有透过努力让自己腾飞,反而被自己的聪明所耽误,真是一件太遗憾的事儿了。我听到过有一个人,这样解释过聪明这个词:说聪呢,左边是耳朵的耳字,就说人要多听;右边呢,口上面两个点像眼睛一样,说眼睛呢要多看;中间的口,就是要多问;下面的心呢,就是要多思考。“明”字再合在一起,就说多听、多看、多思考,一次两次还不行,要日日月月坚持努力地去做,这才叫聪明。那我想,这个解释,也是对于现实生活中,聪明的孩子不爱努力的一种扶正吧!说到聪明,就觉得可以不用好学了,聪明就可以骄傲,甚至认为呢,聪明就是可以少努力的另外一种表达,这个见解,对我们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因此,敏而好学,就更加强调了面对学习的态度要好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真正喜好学习的人,才能把它学好,耳聪目明,心思敏捷,还要能够以学习为爱好,人生才会取得成功。

再来看“不耻下问”。不耻下问,为什么会困难呢?为什么人会以下问为羞耻呢?如果觉得自己这个地位卑微、能力弱,再加上孤陋寡闻,那么向能力强、见多识广的人请教,似乎就容易些;但反过来,如果认为自己的地位高,要求教于地位卑微的,自己的能力强,要求教于能力弱的,就觉得不光彩了,就拉不下这个面子,宁愿装懂,也不愿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那这样,问题就来了。

我们到底是以什么标准,怎么判断出别人不如自己的呢?我们看的是否正确呢?生活中,我们到底遇到了几个方方面面都不如自己的人呢?相反的,我们是不是大部分人,都像我们自己一样,自我感觉良好呢,也都觉得没碰上几个强于自己的人呢,那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有太多的可能受学、求教于他人的机会了。我的老师说过:任何人身上,都有比我们高明的地方,真正有学问的人呢,都有勤学、好问的特点。大舜、禹、孔子,他们都是勤学好问的,“每事问”。真正有学问的人,都不会心高气傲。那我们觉得人人不如自己,人人都在自己之下,自然就会耻于下问;如果觉得人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又怎么会羞耻去问呢?所以,不耻下问的关键是:用观功念恩的眼睛,看到他人比我们自己强的地方。当我们长大成人,尤其是工作之后,想找一整段的时间,专门请教老师学习,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了,只能靠零碎的时间,随时地向他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孔子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是我们,怎么会找不到比自己强的人呢?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所知总是有限的,总有比我们强的人,总有我们不懂的事。觉得人人不如自己,就不愿意问,堵住了好问的嘴,就堵住了学习的大门,堵住了完善自我的机会。那只有这个不务虚名,脚踏实地的求教他人,才能让我们受益终生。曾子回忆颜回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过去我的老朋友就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看,“以能问于不能”,这恰恰是最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一般的人呢,以此为耻,因此才是一般的人啊。但孔文子不以此为耻,所以夫子认为,他纵有其他的不善,但就文这个谥号,就这两条,就可以了。谥法中列出了经天纬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呢,凡是具有这些种品德之一的人呢,都可以视为文。

孔圉这个人,也是非常有才华的,建立了很多的功勋。《论语》当中有一章,夫子说卫灵公无道,那康子问:“夫如是,奚而不丧?” 孔子说:“就是因为有仲叔圉帮忙他治理宾客搞外交,有祝鮀帮助他治理宗庙,王孙贾帮助他治理军旅,所以才没有灭亡。”所以呢,仲叔圉就是孔文子。那我们看,孔文子在卫灵公无道的时期呢,管理国家的外交,保持国家的安定,是有很大的功劳的。但是,夫子对于他的谥号定为文的回答,却全然不谈这些功劳,只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抛开了社会等级、身份地位、仅就文子个人的学习精神,及文化人格,仅就他好学的状态进行了肯定。那这个回答,表明在夫子心中,一个人天生聪明又能好学,为了学,能不断努力的询问,能做到这样,就可以称为文。可见夫子心中的文,这个谥号,是超越了一切外在的事业功德,更加深刻地体现出了文以载道的,文与道的关系。

《论语》当中,夫子明确讲好学的人有三个:第一个,孔子说他自己,夫子说,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定有一个人忠信如我,但是不如我好学。第二个呢,就是颜回,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第三个,就是孔文子了,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我们看,针对子贡的提问,夫子专门指出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特点。就强调了生命中,无论我们遭遇了什么,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都不能够放弃要学习,要立志于道,都要提醒我们自己,必须意识到在生命里,坚持深度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各位老师分享最受益的部分和心得感想:

秀芳老师:
不耻下问。“下”不光是按地位、年龄,还按能力、学问来分。
分享了孔文子嫁女儿的背景知识,出于政治目的,攀附权贵。

周丽老师:
1. 孔子赞赏孔文子,瑕不掩瑜。联系到教育孩子,不要纠结于对方的缺点,而主要看优点。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都是成语。鼓励孩子们多读经典。

菊英老师:
要提醒自己不耻下问。觉得自己没资本还耻于下问。对别人、对孩子,都要反省。
分享孩子所在gifted班上老师给孩子们放关于成功伟人的经历,告诉孩子你们虽然聪明,但成功主要靠努力。

陈慧老师: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圣人评价人看内在修为,不在外在功德。要观功念恩。有个好问的嘴,就不会堵住自己学习的大门。
分享净远法师开导:你要提升你自己,那个境就追不上你了。

孙玫老师:
联想到以前学心理咨询时的故事:小树苗受了伤,也许影响挺大,但是只要不停成长,长成大树,那个伤疤就不算什么了。
儿童情商课里提到夸孩子的注意点。

1. 不要夸孩子先天的优势:漂亮、聪明。而要夸靠后天努力能够做到的方面:诚信、好学、认真、勤奋、守时、懂礼等。
2. 不要夸得太笼统:你好棒、有进步、你画得真好之类。而要加上具体细致的描述,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我看到你今天主动洗碗了,妈妈很高兴。今天你跑了三圈,比上次多了一圈呐,我觉得你好厉害。看得出来你画得很认真,我喜欢你的色彩搭配,很别致。

陈梅老师:
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再聪明,不努力也没用。
联想到曾国藩的故事,背书背得小偷都会背了。小偷聪明,但仍只能做小偷。

肖琳老师:
感恩梦秋老师重新解读“聪明”二字。

老王老师:
学而时习之。做到才是真正学到。

文凌老师:
聪明的人往往不好学上进,哗众取宠,耍小聪明。
我们要学会区分聪明与智慧的差别。

江洋老师:
有个问题:一个人从小没有远大的理想,容易颓废、不上进、不好学。
(孙玫补充:很多人即使好学,变得很优秀,也还是空心人,变成“优秀的绵羊”。)

肖琳老师回答:彭林教授讲座里提到“士”,士志于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明明德,止于至善。教育明明心里多装一个人,装得越来越多,以后就可以胸怀天下。

3. 各班老师对“经典内涵引导”内容进行分享与试讲,大家共同学习讨论补充。

孟子班 老王老师:
12.6 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与之前10.1四位圣者联系起来)
孔子为鲁司寇……(与史记中司马迁爸爸的故事联系起来)
12.7 五霸者……(与《古文观止》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联系起来)

论语新班 秀芳老师:
《雍也第六》PPT,内容丰富细致

4. 落实11.10论语书友会的活动(下午4-6点)。
落实具体流程,通知人员来参加。
云香分享今后基金会的发展方向。以儒学为体(传统文化的学习、推广儒家文化教育思想),以其他为用(亲子教育、养老护老、健康饮食、中医保健等)。

5. 讨论及谦十一月集体生日活动。
Flyer的发布、贺卡的准备。

5. 对11月09日读经课、礼仪课、课间点心、午餐、义工等工作进行落实。

第7周
2019.11.01(周五)教务共学


现场共学:云香、周丽、陈梅、秀芳、孙玫。
连线共学:肖琳、江洋。

1. 共读共学《弟子规》。云香分享福智教育园区的教育理念和弟子规有很多相通之处。
福智教育理念有几个特点:

(1)接地气。着重看下手处是什么,眼下的问题是什么。
(2)讲究次第。目标很美好,但是一步步该怎么走?
把弟子规里的每一句话都落实到生活中,老师们太了不起了。
六年级班亲会,前一天是教师节。孩子们自编自导节目,向老师们道歉、忏悔。
通过天玖为同学分薯片不公而哭的事情,分享老师们引导孩子们相互理解、互相体谅,而非直接批评孩子。
先做该做的事,再做喜欢做的事。

2. 各班老师对“经典内涵引导”内容进行分享与试讲,大家共同学习讨论补充。

论语老班 周丽老师:
微子第十八8-10 柳下惠的故事,柳姓的来历,孟子说柳下惠是圣之和者也。
子张第十九 集体备课
云香推荐讲第23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3. 讨论及谦十一月集体生日活动。
Flyer的发布、贺卡的准备。

4. 准备11月02日月奖、万圣节发糖活动。

5. 对11月02日读经课、礼仪课、课间点心、午餐、义工等工作进行落实。

第6周
2019.10.25(周五)教务共学

现场共学:云香、周丽、陈梅、陈慧、秀芳、文凌、孙玫。
连线共学:肖琳、江洋、菊英。


1. 共读共学《弟子规》。云香分享当初读弟子规时的心情与状态。啥都不懂,就只是跟着孩子读。后来才一点点学习起来。

2. 共学兰若学堂的《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4章。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音频时长共8分14秒)

《论语》公冶长第五之十四讲解 讲师:梦秋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十四章,一起恭诵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这一章呢,是说子贡一听到做人处事的道理,就会立即实行,对于听到的道理还未能够实践之前,就害怕自己又听到新的道理。这里的“闻”,就当听闻来讲了。也有学者认为,闻应该是闻名的意思,唯恐有闻,是说子路就怕自己没有实际的学问,却出名了,怕自己徒有虚名。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让我们对子路这个人十分的敬佩,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心志所在,他是一个一心一意,就想改善自己的人,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

唯恐又闻,不是怕学的多,而是怕所学不能真正的落实在行为上,怕前面的还没能做好,再听到新的道理,就更加来不及做了。唯恐这两个字,把子路描写得非常可爱也很实在,生动的描绘出了子路的性格,他是一个积极行道的人,急行之心,惟日不足。在孔门三千多个弟子当中,子路是最以勇敢著称的,他最后死在战场上。临死之前还可以从容地整理衣服戴好帽子,说“君子死,冠不免。”这么勇敢的人,他害怕的事,居然是听到道理后不能行动,怕他自己没真本事,徒有虚名。那我们看这件事,在现在这个社会来看,好像根本不值得注意,更不用为此担心害怕。那我们自己也经常是听到了很多的道理,但是左耳进、右耳出、全忘了,觉得这也很正常。徒有虚名这件事就更不怕了,现在社会多少个人,都削尖了脑袋,就怕自己不能搏得很大的名声,就是唯恐自己不能闻名。子路不一样,听到什么马上去做,专注一事,善始善终。这说明他是把握住了学习的重心,做到了知行合一,这也是儒家学而时习的精神所在。

那儒家讲的是身心性命之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知,是为了行而知的;行,也是以知为标准来行的。但是,修行验证所听到的道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时间来练习实践。那子路的唯恐,在这儿还真用对了地方,他对自己预留了这样的时间和空间,让所学的道理呢,真正的能够在身心上有所应用。我们学习论语也是一样,经典呢,只是帮助我们在信解上不断突破,最后,这些依照着经典领会到的纲要,还是要扎实的落实在我们的身心上,才能让我们有真实的受用。我的老师说过,说无论你听到了多深广的内涵,都要收摄到当下的这一念用心才行。那如果说我们学习温良恭俭让,却依然奢侈如故,争夺如故,那又算得上是什么学习呢?

子路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可以说是针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能够校对改善自己缺点的毛病呢,圣人给出了子路这个榜样。孟子曾经赞叹说“子路闻过则喜”。一般的人,听到别人说自己不好,不生气就不错了;能听到别人说自己有过错就高兴,这可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这标志着这个人的生命,内在自我完善的志向是十分坚定的,可以说是守死善道,片刻不离。那古来的圣贤大德,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大禹也是闻善则拜,听到有价值的言论呢,就会拜谢别人。圣贤大德都是听到别人说到自己的过错,马上欢喜的改善。听到别人说自己错为什么欢喜呢?因为别人对我们有所观察、有所指教,我们才有机会改善。《孝经》上说“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那历史上的明君,都会害怕没有人跟自己讲真话,专门设立了诤官、言官,专门请他们给自己提意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自己改善。那与人互动就是我们学习的机会,听人讲话最重要的呢,就是要听出两件事儿:一个是别人做的那些正确的事,我还做不到,需要努力学习的;还有一个就是,我自己有哪些地方做错了,对照着别人需要怎么改善的,那这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对我们的生命有极大的意义。子路就是这样的行动楷模。

子路害怕的,我们不怕;我们觉得无关紧要的,恰恰是子路所害怕的,那我们是不是比子路更勇敢更有智慧呢?这种听了不记、不改、更不担心的状态,会让我们距离学习越来越遥远。因为没记住,所以没实践;因为没实践,所以也没有办法改善。但反过来,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认为所学的道理没有用,悄悄的滋生出毁谤对立之心,这也就让我们未来的学习,更加的困难重重,这样的障碍,即使我们在听闻的当下,也没有办法动转心意,变得越来越麻木、迟钝。这就是为重度的愚痴所覆盖,无法觉醒的样子。所以子路的唯恐,恰恰让我们看到,他勇往直前的品格和对行持的重视。

改变人生,需要从改变思想开始;改变思想,就要从听闻开始。听了,却像没听一样,不动不改,那就是神仙也帮不了我们。反过来说,做不到的时候,多听一些道理好不好呢?像我们现在,背论语,也不一定马上就做到,但不断的重复的听,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圣贤的理路,虽然没有立刻改变心意,但是对到境界的时候,可以偶尔的会想起圣贤的方法,清楚自己在思想上抉择,应该有的正确方向,进而呢,也有机会突破障碍,渐渐地去落实,这都要靠让我们的心意先动起来,那如果既不做又不听,那就是真的没有机会了。

在孔门的弟子当中,子路是行动派,他急于行持,特别渴望把领悟到的真理付诸行动,这是他的长处。但是这样的急行,有时容易行非得时。针对他的这一个学习特点,《论语·先进篇》讲了一个公案。子路问孔子说:“闻斯行诸?”夫子告诉他:“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夫子认为之路太着急了,就让他做事前呢,多征求一下父兄的意见。可是当冉有去问老师“闻斯行诸”的时候呢,夫子就告诉他,要“闻斯行之”。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也要观察一下自己,如果我们是那种听了不愿意努力实践的学生,就要学习一下子路的勇悍;那如果我们是太着急行持的学生,就要多去请问师长。最根本的,还是要好好的听老师的话,老师教我们怎么做,就怎么做。最好的状态,我们应当学习颜子,听的时候不违如愚,认真的听,听过之后又能不牵怒、不二过。从从容容的对我们的老师说:我虽然不聪慧,但希望老师指导我,我一定努力按照老师的话去做。总体来说,听闻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行为。如果只是听闻,而不行动,对我的生命也没有任何意义。

各位老师分享最受益的部分和心得感想:

陈慧老师:子路勇悍,勇于实践。闻过则喜,不简单。知与行的关系,相辅相成。
如何改善自己?一、别人提醒自己。二、自己对自己进行观察、反省。

陈梅老师:与周三广论课的内容相似。还联系到弟子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云香在此提到一本书《做到才是得到》)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还提到修的东西是要正见。举了一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

秀芳老师:前阵子进入一个国学群,感觉是为了推广书。
举于丹老师的故事,说明要把学到的东西实践出来才行,否则会被人轰下台。(云香老师提到日常师傅说过学儒家有两种人:一种是学者型,以学识为主,不以力行为目的;另一种是把儒家精神真正实践出来、行持出来。)
儒家启发人的内心:内省、向善、立志。

周丽老师:子路忠肝义胆、一片赤诚之心。分享了很多子路生动的故事。

江洋老师:知行合一,先听闻,再实践。知与行之间还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自己是属于听闻了之后会深入思考,想透了再行动。为什么有不少很有学识的人,做不到知行合一?

云香老师(针对江洋老师上面这一问题进行分享):

2014年10月问过贤庆法师类似问题,为什么许多人学了几十年一直不得其要?法师回答:心法是要靠传承的。听闻的渠道不同,来源质量不同。师道相承在僧团、寺院里还有保留,在世间已经很少了。蔡忠道老师做了几十年教授、教国学,在遇到日常师父之后才发现以前懂的只是知识,不是道。

菊英老师:南怀瑾老师说过,台湾的师生关系,已大不如前。

3. 讨论及谦十一月集体生日活动。

时间:11月16日。
名单:亲子班:施艾丽、何汉宁、Michael 徐。论语老班:陈瑞元、黄悦庭。论语新班:唐子琥、黄润新。孟子班:文铸捷。

4. 通知周一文教共学(1:30-3:00),贤庆法师带领。

5. 各班老师对“经典内涵引导”内容进行分享与试讲,大家共同学习讨论补充。





*论语老班周丽老师:
分享10月26日备课PPT。
进度是18.6-18.7,重点讲“隐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内容。



11月2日进度是18.8-18.11,与大家集体讨论备课:暂定18.10里的“无求备于一人”。

*论语新班陈慧老师:陈慧老师分享了上次上课情况,每句稍微解释一下,整节课从头到尾读经气氛浓厚。领读跟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觉得这样挺好,打算下次也如此。

6. 云香给大家介绍了福智教育园区的教材。




7. 陈慧老师给大家演示文教共享目录的内容与使用,在云香的指导下,当场建立了不少新目录。

8. 对10月26日读经课、礼仪课、课间点心、午餐、义工等工作进行落实。




5
2019.10.18(周五)教务共学

现场共学:云香、菊英、周丽、陈梅、陈慧、秀芳、孙玫。
连线共学:肖琳、江洋、红艳。 

1. 共读共学《弟子规》。秀芳老师分享了“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的生活小故事。 

2. 各位老师对本次彭林教授、杨嵋博士讲座的举办进行回顾与总结。

                1)提早筹备、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宣传途径(各大中文学校、微信群、网站广告、与媒体合作、针对性地找人……)
                2)后期收尾工作要做好,提前安排好人员。
                3)今后有事,不要只找云香,要在理事群发,大家群策群力。
                4)有困难提前说,大家可以有时间协调、互相帮忙补位。
                5)本次讲座能顺利举办,得益于大觉中心经常举办讲座活动,各组义工安排基本靠吃老本。今后类似活动,立项后,要尽早确定总负责人和各小组负责人。
                6)菊英老师分享在微信群或单独找人发海报的注意点,发完后,最好要有针对性地再写一些沟通的话。
                7)财务情况汇总。
                8)基金会保持独立的立场,吸收别人的精华营养,不做别人的sales,不跟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3. 讨论庄雪椒老师十天多伦多之行的安排(11.20-12.01)。 

4. 讨论忆师恩法会及谦学堂诵读环节安排。 

5. 云香分享去台湾福智教育园区回来后的心得体会。

                福智教育园区:读书、写字、惜福、习劳。
                孩子们都很强壮健康、动作灵敏、习劳打扫老练麻利。老师们也个个是多面手,干起活来一点不畏难,而且非常自然:“我们要让孩子们干什么,自己也得干。”云香自叹不如。
                孩子们大带小,照顾弟妹的饮食起居、陪玩,带小孩子们一起送水送饭、习劳打扫,团队意识、合作意识非常强。
                感觉园区是培养人,全面的培养。
                云香会在11月底再去台湾,去学习、吸收、酝酿,今后台湾与多伦多的资源要整合起来。 

6. 各班老师对“经典内涵引导”内容进行分享与试讲,大家共同学习讨论补充。

时间关系,本次有两位老师简单分享。

*论语老班周丽老师: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士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周丽老师打算重点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新班陈慧老师:

本周1019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陈慧老师打算重点讲“好学”。 

下周1026

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 落实1019日及谦十月集体生日活动。

贺卡、蛋糕、现场布置、主持、摄影、音响等。 
8. 1019日读经课、礼仪课、课间点心、午餐、义工等工作进行落实。

4

2019..10.04(周五)教务共学

现场共学:陈梅、陈慧、秀芳、红艳、孙玫。

连线共学:肖琳、江洋、周丽。

1. 共读共学《弟子规》。菊英老师虽然有事请假,但还是提前准备好了共学章节“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孙玫老师代为朗读了这一章节的故事。

2. 共学兰若学堂的《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3章。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音频时长共703秒)


各位老师分享最受益的部分和心得感想:

孙玫老师:一开始听这段讲解,感觉内容很高深、老师语速很快,跟不上。后来多听几遍后有点领会其中的深意。

陈慧老师:听到两个层次:文章、性与天道。夫子教的是仁道。讲了学习的次第,从显浅的开始。从《弟子规》下手做起。从认识自己开始,从当下的这一念用心开始去做。对儒家的学习有更深的需求的话,可以学习佛法。

陈梅老师:最深的体会:学习的次第。深刻的道理在日用伦常中体现。平常好高骛远,其实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开始。举了宋儒和辛弃疾对比的例子。

红艳老师:梦秋老师讲解活学活用,给了很多下手之处。对照佛教用语,性,就是自性,万德万能的、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去情显性。

秀芳老师:南怀瑾老师说过: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自己还处于先解决温饱的阶段,先光顾粮店。夫子以体认践行的态度来注重仁道,推己及人。从生活中的小事脚踏实地去做,希望能慢慢自然而然达到体悟性与天道的境界。

还分享了与儿子的故事(本周我们共学到《公冶长第五》的13章,学习到了文章、性、天道三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恰巧正在为如何引导孩子的情绪困惑中,所以拿出来求教大家。

我家Leo 暑期参与了由阿里巴巴发起的为了鼓励低能行为,在使用支付宝线下各种支付、每天步行等都可转化为绿色能量,在支付宝里养一棵虚拟树,树长大后由公益组织去实地种一棵真树,以此倡导大家保护地球。Leo 的目标是去内蒙古阿拉善种一棵胡杨,需要21万多克的能量,为了尽快实现,他一直游说我能加入。这个项目本质和发心都很好,除了要频繁使用手机外,我内心是认可的,但为了提高他的沟通能力,我给他设置了障碍,其中一条是他做到晩上9:15洗完澡上床就可获得和我谈判的机会。他努力了蛮长时间,终于有天在9:17分上床了,他看着我不停地说今天可以了吧,才超了2分钟,今天我们可以谈谈了吧?然而我淡淡的却坚定地说:“今天过点了,明天你继续努力哦。”他一下就满腹委屈的大哭起来,在我的静默中他足足哭了半个小时才平息下来。

在他哭的时候我有想:是不是太严苛了?只两分钟而已,哭的那么伤心,而且他发心那么善良又已经努力了,是不是太不讲情了?然后又想:他为何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这事呢,今天我快成功了,只差一点点了,明天再好好计划一下时间肯定可以的,应该为只差这两分钟而庆幸,这样不就欢喜了吗?面对境况我是让孩子学会调伏自己的心态,去控制情绪呢还是任由他发泄呢?

一番讨论后,老师们给了我很好的启发。首先,让孩子先发泄情绪,平静时再沟通引导,让他看到自己的情绪。之后肯定他的善行,并讨论保护地球的不同方式,寻找转化他负面情绪的方法。真的很感恩我们有这样一个共学的机会,切磋琢磨总有收获)。大家讨论热烈。

肖琳老师:从忠恕开始,终身行之。关于秀芳老师的例子,关键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爱,肯定孩子的善心,至于行善的方式可以再讨论。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明明说:妈妈又起烦恼了。看到妈妈的情绪,会体察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如何把负面情绪转化成正面情绪。在明明对老师起烦恼时,引导明明列举老师的十个优点。关于今天的共学内容,儒家从孝悌、弟子规、洒扫应对开始,要有远大目标的设定,否则还是不太可能自然而然见到性与天道。

江洋老师:引导孩子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而不仅仅是为了做而做。另外,从秀芳老师的例子里得到启发,我们能不能学习阿里巴巴把游戏与环保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主动积极读经。

3. 各班老师对“经典内涵引导”内容进行分享与试讲,大家共同学习讨论补充。

*论语老班周丽老师:(赞叹周丽老师生病还坚持参加备课讨论。)

1005日讲《论语》《阳货第十七》第21章。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咨询大家,如果学生问:为什么一定要守孝三年?是不是太注重形式?老师该如何回答?

肖琳老师建议参考《孝经》《圣治章第九》,守孝三年主要是对父母表达一种感恩、思念之心。孙玫老师建议举过生日的例子,引导孩子思考外在形式与内在心情的关系。肖琳老师建议参考《论语》《里仁第四》里礼与仁的关系。

秀芳老师事后提供了一篇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为什么要为父母服丧三年?》(见附录)。



*论语新班陈慧老师:

1019日讲《论语》《公冶长第五》第20章。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打算讲做事不要过于犹豫,当断则断,不要贻误最佳时机。

老师们参与讨论:做事前要思考应不应该做,要有智慧地去思考。肖琳老师建议参考兰若学堂这一章的讲解。

*孟子班红艳老师:

1019日讲《告子章句上》。打算承接上次关于杯水车薪、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故事,继续讲“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引导孩子学习做事要有目标、有计划,而不是仅凭自己的感觉。

4. 讨论落实1013日亲师生联谊会活动。

请肖琳老师与Aaron敲定坐车、集合、聚餐活动、交费等细节。

5. 讨论筹备及谦十月集体生日活动。

定于1019日。

十月份有六位孩子过生日。请老师们与家长联系,搜集孩子的照片,以便于制作PPT

6. 讨论落实1012日彭林教授加拿大巡讲多伦多站的活动。

7. 落实各班月奖礼品。


(这些漂亮的蝴蝶结发卡头绳是秀芳老师亲手制作的。)

8. 105日读经课、礼仪课、课间点心、午餐、义工等工作进行落实。

附录:

读经明义丨《礼记》:为什么要为父母服丧三年?  作者:林觉

古代中国绝大多数的礼乐制度,在现代社会中都已经走向消亡。不过,在今天中国一些农村地区,还部分保留着传统的丧礼习俗。古人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很多时候并不是通过抽象的哲学思辨表达出来的,而就体现在冠、昏、丧、祭这些最贴近古代人日常生活的礼仪制度之中。虽然古礼已经不适用于今日,但通过了解这些礼仪制度背后的原则,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

在古代的丧礼中,为父母服丧三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规定。无论丧礼在历史中发生了多少变迁,为父母服丧三年始终是一条不可撼动的制度。古人为亲人服丧的时间长短是依据什么原则规定出来的?又为什么一定要为父母服丧三年呢?《礼记·三年问》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亲以期断”,意思是一个人为他最亲的亲属服丧,以一年时间为限。为什么是一年呢?因为“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在一年之中,天地四时已经完成了一轮的更替,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也都有了新的开端,而人的行为也应顺应天道自然,失去亲人的哀痛在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后,已经可以得到平复,也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了。

但按照礼制的规定,子女为父母却是要服丧三年的,这又是什么缘故呢?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是,“三年”并不是三十六个月,而是二十五个月(一种说法是二十七个月),也就是两年出头的时间。为什么要为父母服丧三年而不是一年?孔子的弟子宰予就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他问道:“三年的服丧期,似乎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将从此而坏。君子三年不作乐,乐将从此而失。而且旧年的稻谷已尽,新的稻谷已收,一年中钻燧接火的木材也都改了一遍,似乎一年之期也就够了。”

对此,孔子感叹道:“宰予不仁啊!一个婴儿生下来以后,要三个年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服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制度,宰予对于他的父母还有三年之爱吗?”在孔子看来,父母对于子女的亲和恩,是极其特殊的。一个人的兄弟姊妹可以说是他的至亲之人,因为他们有血缘上的直接关联,但对于子女而言,父母不仅是血脉相连之人,同时还是赐予他们生命并无私养育他们的人。

孔子试图唤醒我们心灵深处作为婴儿时期的最初记忆,从呱呱坠地到能够走路说话,这其中是多少个日夜里父母倾注全副心力,小心地抚育、照料这个稚嫩柔弱的生命。婴儿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未必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如此,它更像是一种形容,从这样一个小片段中,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厚。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何止三年,而作为子女为父母服丧三年,也不过是报父母恩情之万一,这是人情之自然。因此,子女对父母之丧的守丧期限,理应要比对一般的至亲之人更加重,也就是在一年的服丧期基础上加倍,延长到二十五个月。

由此可看到,古代的礼仪制度是“称情以立文”的,具体的仪节规定,背后都有制礼者对人类自然情感的深刻洞察,同时,这些渗透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又潜移默化地陶养和塑造着普通人的德性


第3

2019.09.27(周五)教务共学

现场共学:菊英、陈梅、陈慧、秀芳、肖琳、红艳、江洋、孙玫。 

1. 法师关怀。

首先缘亦法师先作自我介绍。PEI传灯寺代理住持,目前兼管多伦多文教及净智。

小时候不太理解儒家思想。后来领略到儒家之美,是因为受日常老和尚的影响。认识到传统儒家经典的价值,明白了弘扬儒家文化是作为弘扬佛法的基础。说明老师的重要。

为什么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是不相应呢?
1)先入为主的观念,现代人觉得这些东西是落伍,是古董。


2)更主要的是谁(老师)来教很重要。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来学到的和小时候老师教的不一样。学不是指学习技术,而是学习圣贤的道理,是指心灵、品德的修养,习则是指不断练习涵养身心。体会到心灵更清净、生命得到更高提升的那种快乐。


如何能让大多地区的华人体会到儒家之美,老师有神圣的使命、重大的责任,这也是大觉中心支持文化基金会的原因。

推荐日常和尚的《论语摸象记》。


其次菊英老师介绍及谦学堂的由来、发展与现状。

然后老师们轮流作自我介绍。法师都一一作提点。

对江洋老师:对于孩子读经,法师说了杨振宁博士的故事:长大后每当遇到重大抉择的时候,脑中会现起小时候读过的孟子当中的话。

对孙玫老师:不要去想孩子今后会不会遇见高人,高人就在家里,自己好好学习、言传身教。

对陈梅老师:学习之后,自然会知道什么当取什么当舍。自己的智慧要提高。

对秀芳老师:不输入好的,也会输入别的。引用纪伯伦的诗: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父母方向选择好,箭射出去之后就让他自己飞。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

红艳老师谈到孟子备课,越来越发现儒家文化与佛法非常契合。

肖琳老师谈到团队的力量,还从《孔子传》中获取心力。

法师还提到,夏令营等,可以利用剪纸、手工等各种善巧方便把孩子们家长们吸引进来,对孩子影响长远的内容还是那些经典诵读的内容。

法师问大家,对于文教这一块,他可以做什么。大家希望:


1)法师能多分享自己的经验心得,能带领大家学习儒家经典。
  2)请台湾等有经验的老师来支援我们。
  3)法师能经常关怀我们
  4)请有经验的老师或法师们分享读经及教育小孩的经验

大家觉得经典比较难。法师回想起日常师父,说他可以以经解经,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就像学过大学课程回头来看小学课程,非常简单。

2. 落实筹备28日及谦八九月集体生日活动。(蛋糕、贺卡、老师介绍、主持人、摄影摄像、PPT播放等)

3. 观看了28日礼仪课儿童教养PPT。对28日读经课、课间点心、午餐、义工等工作进行落实。

4. 老师们还为集体生日现场布置了生日气球、彩带等。



第2周
2019.09.20(周五)教务共学

现场共学:菊英、陈梅、周丽、秀芳、文凌、孙玫。

连线共学:肖琳、红艳、江洋。

1. 共读《弟子规》,共学《阅读弟子规——从生活中认识经典的智慧》。




孙玫老师推荐分享了《阅读弟子规》里的几个故事,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书中的小故事不仅贴近生活,而且家长与老师的引导非常好,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义正言辞,而是贴近孩子的内心,循循善诱、用心无痕、润物无声,值得我们学习。并结合自身,谈了身在海外,如何从小事做到让父母放心。

2. 共学兰若学堂的《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2章。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音频时长共1130秒)


各位老师分享最受益的部分和心得感想:

秀芳老师:结合早上送女儿上学的例子,怪女儿满脸不高兴,反省自己也是一样。

孙玫老师:也是结合与女儿的沟通,反省自己。感觉孩子比大人更宽容。

菊英老师:先从行为上做到,比如打招呼、不杀生。行为上都做不到,更说提内心了。善于发现和防备自己的不高兴,就是修身,就是克己复礼。

周丽老师:结合自己与女儿的事例,说明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互动。

陈梅老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推己及人。不要把自己觉得好的强加给孩子。还通过一个连锁反应的故事,说明要控制情绪、善待家人。

文凌老师:结合自己与儿子的例子,说明要调伏自己的内心。父母不完美,也要接受孩子不完美。

肖琳老师:小事也别忘记观察内心的对抗和不满。学习以苦为道,要谨慎小心。通过明明学自己的表情,发现自己没有察觉的烦恼。

江洋老师:对两点作反省思考:1、代人着想,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冷,要考虑是不是对方真正需要。2、己所欲,如何去施于人。坚持立场+善巧方便。

3. 肖琳老师分享电视剧《孔子》关于阐述“礼”的片段。

4. 各班老师对“经典内涵引导”内容进行分享与试讲,大家共同学习讨论补充。

*论语新班文凌老师(陈慧老师有事,文凌代班一次):

921日讲《论语》《公冶长第五》第7章。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打算和同学们讨论什么是勇。 

*论语老班周丽老师:

921日讲《论语》《阳货第十七》第6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打算解释一下什么是“仁”,并认五字“恭宽信敏惠”。

928日讲《阳货第十七》第14章。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大家推荐联系弟子规里的句子来讲:“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孟子班红艳老师:

921日讲《告子章句上》第18章。关于杯水车薪的故事。

928日讲《告子章句上》第20章。关于规矩的故事。

会结合影片来讲故事。

5. 讨论筹备28日及谦八九月集体生日活动。

6. 讨论落实21日消防演习环节。

十点半,警报铃声响起,老师立刻拿上点名册和信号盘,带领孩子排队出教室。两位老师一个在前,一个压后。各班分别从两侧快速有序下楼。下楼后点名,若人员到齐,举绿色面;若有特殊情况,举红色面。

7. 21日读经课、课间点心、午餐、义工等工作进行落实。因消防演习,本周不设礼仪课环节,下周再恢复。

8. 协调落实下周法师关怀文教老师的时间。
第1周

2019.09.13(周五)教务共学

现场共学:菊英、陈梅、周丽、陈慧、红艳、秀芳、程俐、孙玫。

连线共学:肖琳、江洋。

1. 共读《弟子规》,共学《阅读弟子规——从生活中认识经典的智慧》。

肖琳老师分享明明的故事,结合“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还有及谦的孩子随意拿东西的现象,结合“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今后老师们轮流借阅这本书,然后结合生活进行分享。

2. 共学兰若学堂的《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1章。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音频时长共1220秒)

各位老师分享最受益的部分和心得感想:

菊英老师:看人容易被外表迷惑、经常根据表面来判断事物。智慧的人会看内在的东西。感觉自己的智慧还不够。

秀芳老师:申枨逞强好胜。孔子有克己的功夫。孔子谈到的无欲则刚的刚与老子谈到的柔弱胜刚强的刚有何联系与区别。

江洋老师:“刚”是对道的坚持,而非咄咄逼人。联系到带孩子读经的坚持和态度。

肖琳老师:赞同江洋老师这种把所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相联系的学习方式。提到看《孔子》的视频对自己的心力有很大的提升。带孩子读经之前,自己要达到很愿意去实践经典的状态。举例明明及谦开学前会有内心的拉拔,肖琳老师就引导明明内心感受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要引导孩子去感受内心,而不是外求。心是可以把握的,快乐是可以自己作主的。

红艳老师:蔡忠道老师强调德行的学习。对“圣人作,而万物睹”这句话感到很震撼。

程俐老师:又对自己作深刻的剖析:外表柔弱,但是做事很认真。忙完琐事,仍不时感到失落,原因是目标模糊不确定,缺乏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陈梅老师:讲了秦武阳、文天祥的对比故事。袁枚给老师送高帽子的故事。仁者无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陈慧老师:刚,就是毅,把责任扛起来,并坚持到底。刚正、刚直、刚大。刚毅木讷近于仁。刚是指内心的修为。对远大的理想很认可、很承许在心。行的正、坐得直、走得远。

孙玫老师:自我剖析,仅仅是想推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远大的理想还没有很承许在心。

3. 论语新班、论语老班、孟子班老师轮流分享921日的“经典内涵引导”内容,然后大家共同学习,讨论补充。

*论语新班陈慧老师:打算讲《论语》《公冶长第五》5.10宰予昼寝的故事。听者的角度:听其言而观其行。讲者的角度:自己讲话的时候要说话算话、说到做到。

*论语老班周丽老师:《阳货第十七》,打算找关于孔子与阳货的故事的动画片。

*孟子班红艳老师:《告子章句上》第12章。关于一个人无名指弯曲,不痛无碍,但是千方百计要治疗的故事。指头比不上别人,就知道厌恶;良心比不上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就是不知道轻重缓急。

4. 讨论秋季班亲师生联谊活动。定在1013日。具体方案另定。 

5. 落实14日开学典礼事宜。

大家一起把开学典礼PPT看了一遍,确定了一些内容,提出了一些修改和完善方案。敲定了开学典礼各环节的负责人。 

6. 14日报名收费、教材准备、课间点心、午餐、义工等工作进行落实。检查各班教室桌椅、教学仪器用具是否完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